关闭

举报

  • 提交
    首页 > 人物特写 > 正文
    购物车
    0

    宣威将士抗战英雄谱

    信息发布者:开心花园
    2017-04-13 08:02:20    来源:转   转载

    宣威将士抗战英雄谱


    来源:宣威市人民政府门户网     2016-04-13 13:10:50     阅读次数:1759

    0

    在艰苦卓绝的抗日战争中,宣威这片红土地上涌现出了大批抗日英雄人物和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他们在前线勇猛杀敌,谱写出壮烈的抗战诗篇。抗战英雄的名字,铸就了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英雄谱。在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中有宣威的抗日英雄周建屏,其他在抗日前线建奇功的不胜枚举,他们的壮举激励着每一位宣威儿女。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壮烈历史,铭记既往,缅怀先烈,珍视和平,警示未来。

    周建屏:要“抗日到底”

    周建屏(1892--1938),原名周宗尧,字兴唐,又名子炎。1892年出生于云南宣威倘塘村。1910年参加云南新军,191110月随军在云南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入川作战。1927年春,经朱德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进入朱德任团长的军官教育团,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和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的创始人之一。抗战爆发后,任八路军一一五师三四三旅副旅长。193711月,任晋察冀军区四分区司令员。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6月,周建屏在平山县小觉镇旧伤复发不治去世。临终前他留下的遗言是:“你们替我转告官兵和民众,要抗日到底……”  2014年,周建屏入选民政部公布的第一批抗日英烈和英雄群体名录,他载入了《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一卷,将永载史册。

    1931年—1932年和方志敏、邵式平等在闽浙赣边界地区创建革命根据地,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十军,任军长。19342月,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周建屏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19351月在一次突围中,周建屏身负重伤,经党组织安排,到上海治疗。1936年伤愈后到达延安,任陕甘宁边区武装部长。19378月,周建屏出席了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会后周建屏,随军东渡黄河,奔赴抗日前线,任八路军115343旅副旅长,参加了著名的平型关战役。同年10月周建屏和刘道生奉朱德之命,到滹沱河两岸开始晋察冀军区四分区的创建工作。很快在平山县洪子店组建了晋察冀七、八、九三个游击大队。11月,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在山西盂县成立,周建屏任司令员,刘道生任政委。1938年四分区司令部迁到太行东麓的平山县小觉镇。

    周建屏戎马倥偬近30年,先后7次负伤。由于艰苦的战争环境和频繁的转战、作战,1938613,周建屏旧伤复发不治去世,并安葬在他战斗过的小觉镇小觉村。1953年,他的遗骨移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在平山县小觉镇,当地群众一直传颂着周建屏烈士的故事。78年前,他率部开辟晋察冀军区第四军分区,任司令员,太行山区留下了他率部歼敌的身影:区创建后的第一个大胜利、争取联庄会武装、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发展抗日游击队……

    78年前,周建屏到达小觉镇,当时他并没有想到今天他会成为小觉镇的大英雄,他的故事一直被这里的人们世代传颂着,并载入中国共产党的史册。  193711月,周建屏接到朱德总司令的命令,和刘道生在滹沱河南北两岸开辟晋察冀军区四分区,他担任四分区司令员,刘道生担任政治委员。周建屏交代了部队的工作,带领三四三旅一个连赶到孟县开始了分区的创建。经过几个月的工作,扩建了三个相当于团的区队,为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奠定了基础。在这里,他也留下了不朽的抗战传奇。

    分区司令部开始时设在平山县洪子店,日本侵略军以为四分区初开辟,武装力量薄弱,经常出动大部队扫荡,根据地人民迫切要求子弟兵给敌人以反击。19371223,八路军三四四旅两个团和四分区两个区队,由周建屏、刘道生指挥,在温塘部署战斗,经过一天一夜激战,消灭敌人1000多人,击退了敌人的进攻,这是区创建后的第一个大胜利,大长了人民的士气。

    周建屏带领部队配合地方领导做了大量的群众工作,采取许多措施支持群众的斗争,使全区减租减息顺利进行。四分区彻底改造了原有的村、乡政权,选举成立了村公所和各级政权机构,军队一面用战斗保卫民主政权,一面帮助人民实行换工互助,发展生产。在敌人不断蚕食扫荡的极端困难条件下,滹沱河两岸稻谷丰收,人民得以温饱,也能够大力支援战争。由于周建屏等的努力,四分区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有了坚实的基础,逐步成为晋察冀边区的模范抗日根据地。平山县的西柏坡,后来成了党中央的所在地。

    周建屏为了团结友军抗日,常匀出自己部队的粮食、冬衣支援友军;还好几次派出部队阻击日军,掩护国民党军队渡河后撤。他还亲自改造了地主武装联庄会,收编了这支队伍。

    四分区三面环绕着平汉铁路、正太铁路和同蒲铁路,境内公路密布,给敌人封锁扫荡分割蚕食以许多便利,战斗频繁。为了巩固和发展根据地,周建屏带着难以忍受的脊髓炎疼痛,总是周密部署着全盘工作,细致安排每一次战斗。为了主动打击敌人,周建屏经常带领部队出发到外线作战,大家看到他身体不好,年岁又大些,总是劝他留守中心区。每遇这种情况,周建屏不仅要担负指挥全区的工作,而且还要抽空做大量的群众工作。

    分区机关搬到小觉镇后,周建屏住在贫苦农民何政治家里,虽重病染身,但每天还是忘我地工作。他上门串户访贫问苦,号召民兵参军参战,动员妇女参加生产支援前线。他对部队工作抓得更紧,经常找干部、战士商量工作,谈心交心,部队的指战员们和附近农民群众十分尊重这位南征北战的老首长。周建屏虽然年纪较大,资历较老,工作经验较丰富,但他时时处处注意倾听大家的意见,没有一点长官习气,这使许多和他共过事的战友非常感动。

    由于环境的恶劣,周建屏患的脊髓炎越来越恶化。1938613下午3,,分区政委刘道生,专区专员邵式平等军政领导都守护在他身边,周建屏望着生死与共的战友,留下了最后的遗言:“你们替我转告官兵和民众,要抗日到底……”周建屏与世长辞。

    周建屏 逝世的消息一传出,小觉镇和四分区的军民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分区宣传队特为他赶编了一首赞歌:“艰苦卓绝,屡建奇勋,浴血沙场,献身革命,时代的先躯,民族的英灵,让我们踏着您的脚印,前进,永远前进!”

    周建屏去世后,当地群众在太行山山腰里,为周建屏建起一座烈士墓。据介绍,小觉村的烈士公墓位于村东的一个石崖上,当地老百姓把这个地方叫周司令坟,这是周建屏的衣冠冢。公墓从选址到建设都非常有创意:地势险要,位置突出,背靠大山,面向滹沱河。整个公墓区,是以周建屏烈士墓为中心的烈士墓群,在抗日战争中牺牲的一些烈士也安葬在这里。烈士墓左侧是一座烈士纪念碑及碑亭,纪念碑上方通栏大字精神不死 周建屏烈士墓正前方是一个三层的纪念塔,塔的最上方写着精神永生,二层记有周建屏烈士的生平,并记述了公墓落成时悼念活动的盛况,“太行巍巍,滹沱洋洋,烈士精神,山高水长……”,一层则雕刻着流尽最后一滴血这句话。日军先后三次扫荡小觉镇,三次炸毁周建屏烈士墓,可是群众又三次修复起烈士墓。新中国建立后,周建屏的遗骨移葬于华北军区烈士陵园。

    根据广大军民的要求,经晋察冀边区临时行政委员会批准,小觉镇改名为建屏镇,并以小觉镇为中心设立了建屏县,以示纪念。1958年,建屏县并入平山县。虽然地名更改了,可周建屏烈士的英名不会消逝。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我们再来重温他生前说过的一段话,依然会激荡人心:“我当过光绪、宣统、洪宪三个皇帝的臣民,也参加了推翻他们的斗争。从辛亥革命起我就为民主、共和而奋斗,但均未成功。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民才真正当家做主。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徐文烈:党的优秀政工干部

    徐文烈(1909—1976)又名何坤。云南省宣威县人。曾参加云南陆良暴动。一九三五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九军团政治部宣传干事,红三十二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二0师河曲工作团主任,一二0师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部长,一二0师教导团政治委员,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政治委员,总校政治部副主任。解放战争时期,任东北军政大学政治部主任,第四野战军五十军政治委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政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政治部副主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秘书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9年被评为云南省 “60位为解放云南作出突出贡献人物之一。

    解放战争时期,滇军第六十军长春起义,加速了人民解放军解放东北的进程。此后,党成功地将这支起义部队改造成为真正的人民军队,并创造了许多经验,堪称在中国共产党旗帜下成功改造起义部队的典范。而创造这一光辉业绩的就是徐文烈。

    徐文烈,1909年出生在云南宣威县。自青年时代起,即投身革命运动。在省立曲靖第三师范读书时,受进步师生影响,徐文烈阅读进步书籍,觉悟提高很快。19287月,中共地下组织在校内发动罢考运动,他带头响应,积极参加。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95月,中共地下党再次组织罢课运动。徐文烈担任罢课委员会组织委员,带领学生向当局开展面对面的斗争,写标语、拟传单、组织学生沿街张贴宣讲。这次学运在省内造成很大影响,当局迫于形势,撤换了校长。后中共云南省临委派徐文烈到陆良,以教师身份秘密开展学运、农运、兵运工作,向群众灌输革命思想,宣传革命真理。1930年春,中共陆良中心县委成立,徐文烈担任中心县委委员,参与领导了陆良暴动。

    1935年中央红军长征途经云南时,徐文烈带着30多名学生(其中包括少数民族学生)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还发动了100多名青年参加红军。徐文烈先后担任红三十二军政治部破坏部部长,红二方面军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兼教导大队政治主任教员。

    抗战爆发后,徐文烈任八路军第一二0师政治部宣传科科长、副部长、部长。19433月,任抗日军政大学总校政治部副主任。在中央的领导下,他努力办好军校,为党和军队培养了大批政治、军事干部,为提高部队的政治、军事素质做出了贡献。

    解放战争时期,滇军第六十军起义后改编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十军,徐文烈被任命为政委。他成功地领导了对这支起义部队的改造,独创了许多成功的经验:集中整训、发展起义将领加入共产党、开展诉苦运动、开展三个教育(革命战争观教育、内部团结教育和政策纪律教育)等等;他创造性地摸索出了一条以控诉的方式,从思想上、立场上对国民党起义官兵进行彻底的、脱胎换骨的成功改造的道路,这条经验在解放战争后期得到了普遍推广。之后,他又领导了对国民党第二十兵团和国防部挺进军的改造。徐文烈为改造国民党起义部队和将其建设成新型的人民军队,倾注了心血和精力,奉献了才华和智慧,堪称在中国共产党的旗帜下成功改造起义部队的一位名垂史册的儒将!

    1955年,徐文烈被授予少将军衔,获八一勋章、独立自由勋章、解放勋章等。19761228,徐文烈在北京去世,时年67岁。

    徐文礼:越是困难越坚强的少将

    徐文礼(19201977),1920217(农历已未年腊月二十八)出生在云南省宣威县板桥黑松林村一贫苦农民家庭。1935年参加红军长征,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民主革命时期,先后担任连指导员、营教导员、团政委等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担任师副政委、政委、师长、副军长、军长、军政委、武汉军区副参谋长等职,1964年晋升少将军衔。曾先后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国共产党第九、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7711月因病在北京逝世。时年57岁。

    抗日战争时期,红二方面军编为八路军120师,开赴抗日前线,徐文礼随队北上抗日。先后担任八路军120358716团政治处青年干事、连指导员、独立第二旅四团营教导员、715团营教导员、团政治处副主任等职。随队转战于晋西北、晋绥、冀中、太岳和陕甘宁地区。19379月至19408月,先后参加了雁门关伏击战、同蒲铁路北段破袭战、黄岭村伏击战、唐北口、山口村遭遇战、神池伏击战、滑石片地区伏击战、曹家庄伏击战、大曹村阻击战、黑马张庄伏击战、齐会战斗等。19408月参加了"百团大战"。此后,随部队深入敌后,开展游击作战,参加了多次反围攻、反"扫荡"、反蚕食作战。所到之处,均发动群众,建立人民政权,给日伪顽军以沉重打击。19436月,为保卫陕甘宁边区,粉碎国民党顽固派发动的第三次反共高潮,根据中央军委命令,徐文礼所在部队由晋西北调往陕甘宁边区,执行防御作战任务。1945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9月徐文礼参加爷台山反击国民党顽军作战后随队返回晋西北接受日军投降,投入了晋绥地区对日伪的反攻作战,参加了攻克柳林、解放离石的战斗。他机智果断,骁勇善战。他的指挥才干在八年抗战中初露锋芒,在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他率一个连到敌后开展游击作战,在太原以东的向阳堡战斗中,他亲自带领一个班化装成日军奇袭敌据点,强令伪军开门集合,不费一枪一弹,俘虏伪军一个排,缴枪数十支,占领了敌据点,烧毁了敌炮楼。在此期间,还率部队多次用夜袭、里应外合等方式打击伪军,拔除敌锯点。由于战绩突出,曾被晋绥军区授予"模范教导员"的光荣称号。徐文礼逝世后,余秋里,杨秀山在悼念他时,给了他很高评:越是困难的时候,他越坚强,越有办法

    侯镇邦:收复常德的抗日英雄

    侯镇邦(1890-1951),字靖臣,号守一、守愚。1890年农历二月生于云南宣威县灰硐村。行伍出身19294月任第十路军独立团上校团长,19377月任新编第十师一旅少将旅长,19408月任新编第十一师少将师长,19432月任新编第十一师少将师长,19465月任整编第五十八师新编十一旅少将旅长,194710月任国防部少将高参,19483月任云南省保安司令部少将高参。200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其遗属颁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侯镇邦于寻常巷陌,寒微门第。母无龙虎之梦,家无诗书之传。侯镇邦十八岁那年婚事受挫,负气从军。1915年投蔡松坡部并随护国军入川讨袁,随即被授予连长之职。

    1921年底,侯镇邦在拥唐继尧回滇与顾品珍军的战斗中有功,升任卢汉部下营长。1927年,在云南二、六政变,龙云逼唐继尧去职逐鹿云南省主席的过程中,侯镇邦再次显示出突出的军事才能而得龙云赏识,旋即升任团长,并被龙云于军官教导团称之为楷模。

    19363月,红军二、六军团(七月合编为红二方面军)贺龙、萧克所部长征途经宣威,龙云奉蒋介石之命派滇军刘正富旅前往阻击,双方在来宾铺虎头山遭遇,战斗激烈。刘旅被击溃,损失惨重,阵地动摇。但滇军援军二旅赶到,侯镇邦团亦在其中。侯团首先到达,并利用熟悉地形直插虎头山,巩固了滇军主阵地,造成红军重大伤亡。由于后有追兵,红军为避免陷入被动,遂主动撤退。该战,滇军被歼近千人,而红军亦牺牲三百余人,为入滇第一恶仗,史称来宾铺战斗。

    19377月,抗战军兴,滇军扩编。9月,第六十军编成,1010,东下抗日。1938年元旦,抵达武汉,4月奉命增援徐州,血战王禹山。

    19385月,第五十八军编成,侯镇邦因才干出众并得龙云赏识被提升任命为该军第一旅旅长。国民革命军第五十八军共辖三师六旅,侯旅为新编第十师一旅。10月,东进参加抗战,抵湖北崇阳。新十二师被划拨新三军指挥,五十八军下辖新十、新十一两师。114,崇阳之战开始,6日五十八军首先迎敌,因新十一师师长鲁道源生病离职,副师长马崟指挥不动部队,故与日军交战者,只新十师一师,侯旅首当其冲。

    7日,新十师与日军战于石城湾,血战一日,一旅旅长侯镇邦负伤,部下二团刘伯海团长阵亡,新十师伤亡重大,已难于继续战斗。8日,孙渡军长亲临前线,督令十一师掩护新十师撤下阵地。是役,侯旅虽竭尽全力,终无力回天,五十八军首战蒙羞,战后,新十一师被撤消番号。然侯旅之功,标于战史。

    19392月部队改制,每师由辖两旅四团改为直辖三团,旅级裁去。侯因崇阳之战战功,直接调升军部参议并晋升少将。之后,侯参与指挥了五十八军雪耻的奉高战役以及著名的第二次、第三次长沙大会战。

    19421116,第五十八军师以上干部全面调整,军长孙渡升任第一集团军副总司令,副军长鲁道源升任第五十八军军长,新十一师师长梁得奎升任副军长,军部参议侯镇邦调新十一师师长并晋升少将,重新获得兵权。     1943112,日军集中六个师团共11万人发动常德会战。在日军优势兵力的攻击下,中国军队节节败退。24日日军攻至常德城下,常德守军只五十七师一师,战区速调十军周庆祥师驰援,一度攻入南站,被日军击回,退至德山被围。战区又调预十师往德山增援,中途为日军截击,伤亡重大,师长孙明瑾阵亡,全师溃散。战局危急,28日,九战区副司令欧震亲率五十八军、四军、二十军解常德、德山之围。五十七师师长余程万只身逃出常德,部下纷纷逃命,日军于123占领常德。次日,第九战区司令长官薛岳急令五十八军增援反攻。军长鲁道源令萧本元所部新十师、侯镇邦所部新十一师赴常德,立即反攻。日军占据之德山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而又兵家必争。日军以为中国军队没有舰船不敢从水上进攻,临危受命的侯镇邦反而利用日军这一自大心理,在陆路主力强攻的同时,令余部出其不意隐蔽巧渡沅江,抢占主阵地,德山很快收复。德山的收复是整个战役的转折点,很快,侯镇邦率新十一师乘胜突入常德城从日军手中收复了常德。 

    据《滇军抗日史》记载:五十八军以全部炮兵及友军配合之炮兵,掩护侯镇邦之新十一师,萧本元之新十师,于11日拂晓,由德山市强渡沅江,猛扑常德,与其外围之敌战至11时。我军将士奋勇突入常德市区,与顽抗之守敌展开巷战,白刃相接,反复格斗,至12时,敌终以伤亡惨重而狼狈向北溃逃。侯镇邦师当即占领常德阵地,萧本元师全力追歼北溃之敌。午后 ,常德完全收复。战后,曾有《壮志千秋》一书出版,其中不少内容与侯镇邦有关。国民党政府还拍过一部《侯镇邦将军收复常德》纪录片,现今家乡老人尚记忆犹新。

    日本投降后,侯镇邦被授予青天白日勋章并在南昌参与日军受降仪式。期间,老母病逝,他因军务缠身未能回乡奔丧。1947年动土为母立碑,上有蒋中正、李宗仁、白崇禧、孙科、汤恩伯、顾祝同等要员题词,石碑 、六角亭子在文革时砸毁。

    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其遗属颁发胡锦涛总书记亲笔题写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章名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

    邱秉常:抗日前线建奇功

    邱秉常(1902--1978)云南宣威板桥邱家屯村人。1909年入私塾 1912年进本村小学,1915年考入板桥两级小学,1917年毕业。1919年考入昆明军士队,1920年到军士教导大队任上士,1921年升任准尉事务长,1922年晋升少尉排长,1923年升中尉排长,上尉连长,1924年晋升为少校连长,1926年升任中校营长,三十八军九十八师五团一营上校营长。1931年调任昆明卫士大队第二队队长 1935年初任第一支队支队长,同年8月任个旧独立营上校营长,年底任第二路三纵队一旅二团团长。19363月随滇军到宣威虎头山阻击红军。

    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党六十军一八四师一0八八团团长。19384月参加台儿庄战役,防守运河一线28个昼夜,在国民党嫡系部队力图保存实力,节节后退,并乘机收编其他溃散的地方部队,六十军遭受重大伤亡的情况下,他所在的一八四师师顽强御敌,给敌以重大杀伤,经反复争夺,始终坚守阵地。因战功卓著,升任一八三师五四三旅旅长。1939年升任新十二师副师长兼三十六团团长,1940年升任师长,因新十二师归薛岳指挥,薛不让交职给邱。1941年他愤而回家,在昆明、宣威两地闲居三年。

    从台儿庄战役到他愤而返乡,邱亲眼目睹了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派系林立,排斥异己的腐败现象,使他多年形成的报国思想蒙上了一层阴影,对国家民族的前途进行了认真的思索。因他长期在龙云、卢汉部队,为龙、卢多次立下汗马功劳,与他们关系较好,1944年,又调他任云南暂编二十一师师长,率部驻个旧,以防日军进犯。抗战胜利后,他奉命率部入越参加受降。滇军改编为第一集团军,任副军长职,领中将军衔。1946年退役回宣威老家。19491月任宣威县县长。19503月任曲靖地区行署副专员,先后当选为云南省人民代表大会一、二、三届代表,云南省政协委员。1977年当选为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85月在云南曲靖去世,享年76岁。

    责任编辑:沈立明 、    审核:CSM

    相关评论

    昵称:
    验证码:验证码


    打赏捐赠
    0
    !我要举报这篇文章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村网通立场。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